长情如文火 遂昌行游记(伍)



山桃红
  遂昌县有近400个村庄,大多隐逸山间,乃至云上。
  汤显祖在任时,每年春天都会班春劝农,由官府备办花酒,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民话农桑,聊生产,和农民赏酒插花,《牡丹亭》“劝农”一出有云:
  “你看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父老,知我春游之意乎?”
  父老安能不知呢?如今的遂昌,村野之处,春有灿然一色的万亩杜鹃,夏有清凉如水的森森竹海,秋有稻香漫溢的高山梯田,冬有温酒开怀的新年盛宴。
  到遂昌,何不作此乡间一游?

土·一方土地

高坪乡
云生长的地方

  高坪乡,云生长的地方。
  它是遂昌境内海拔最高的一个乡,乡政府所在的高坪新村海拔800米以上,其他的村落和梯田多数在海拔千米之上。
  遂昌高速北界口下,过桥转,一路盘旋而上。绿波连绵,云雾轻笼,到海拔850米,看到一排整齐农家乐,就是高坪。这个小山村,来过几次,便有了亲切感,知道山在哪,街道在哪儿,学校在哪儿,清晨散步会规划路线,去哪家吃饭一眼便知。村民记性好,见过你两回就热情地拉你说话。

  此地之前声名在外,是桃源山壮观的万亩杜鹃长廊。1400米高海拔,日夜温差大,杜鹃开花时间也比平原迟20多天。
  4月底5月初花最烈的那周,朝圣者如云。桃源山杜鹃有红、紫、白、黄4种颜色,多为红色。站在山顶,如果天气晴好,绵延的花海如同在山顶燃烧,碧蓝的天衬着。恰巧碰到阴雨天,云海遇见花海,肆意浪漫。
  好折腾的年轻驴友,可以带上帐篷,一夜睡在花海一早醒在云端。
   高坪重在原生态,而非景区。即使当下正在开发的石姆岩景区也如此。典型的丹霞地貌山色如朝阳,被漫长时间风化的石头如柱如塔。那块核心的石姆岩垂直高度达260余米,尤其壮观。
  碰上热心村人,他们往往能讲典故传说。大意是,相传天上石母和石公感情很好,私逃下凡间结成夫妻。玉帝恼怒,派天兵天将来捉拿。两夫妻逃啊逃,石母保护石公故意落在后面,在高坪化成石柱,石公看到石母变成了石岩,也在江山江郎山上变成了石岩。两块岩石在遂昌和江山遥遥相望。

  爬上石姆岩,有天然的观景平地。左手石坪右手圣塘,那些路尽头的村庄,和层层叠叠绵延的梯田相融。眼下,石姆岩正在开发,不久的将来,这里可以冬季滑雪夏季滑草,徒步攀岩。
  高坪的特殊,大多源自高海拔和巨大的日夜温差。年平均气温13.4度,夏日平均气温为24度,是得天独厚的避暑休闲养生地。
  每到夏季,城市烦累的年轻人会挑个两三天上高坪,也不乏住个把月的老年人。不求high,就图个凉快,正儿八经闲着。
  更接近土地的选择住在圣塘这样的村里,想更舒适一点,就落脚在高坪新村的新农家乐。三十幢整齐划一的农居,好在统一管理。山民淳朴,在农家吃一顿早饭就能体会。但凡你喜欢食物,恨不得你多吃。是不是在餐标内,他们大多不在意。
  碰到一个87岁的老人潘正松,武义人。 2009年,他到高坪玩,一待就不想走了。“风景好,空气好,人好,凉快!”年纪大的人,兴许是对自然养分、人情冷暖特别敏感,空气吸一口便知好坏,人一接触便知善恶。

  他驻扎下来做了新高坪人,养着30亩荷花。
  这个高高在上的地方,仍能看到农业社会传统耕作的原貌。梯田上肩挑人扛,很多时候成为美院学生的写生素材。
  到了金黄色的稻谷成熟季,梯田一天黄一度。平原地热火朝天的抢收从不在此地出现。劳作者都上了年纪,留守老人,任何用电用油的机器进不去。并非苦楚,在圣塘梯田劳作的何法良说,就当成锻炼身体。他们跟梯田在一起时乐观又舒缓,但完全肩挑人扛的劳作着实不易。这是值得尊重的传统农人诚实的自我选择,和过往漫长生活经历的延续。在地里,这里的农人跟作物一样实在。
  自然的,去高坪不会错过原生态的蔬菜水果、高山大米、土猪肉。
  到一个地方游走,风景要紧,人更重要。
  农人何法良说,只要梯田种的稻谷装满粮仓,就是世界大战来了也不怕。
  高坪,就是还有这股子淳朴劲的地方。

大田村
喝茶泡温泉吃农家乐

  从遂昌县城出发,沿着三际线向西。
  春季,路两边满是采收青茶的茶人。越往西,越靠近遂昌的大山和深深的水系。这条县道,随便找一个路口拐入,就是一条山谷或一片山水。声名在外的南尖岩梯田、千佛山,和长长的乌溪江,都被这条道路连接。
  途经一个村庄,如果远远看见马路两旁红灯笼扑面而来,就到了以农家乐闻名的大田村。与城里大排档聚集地的烟熏火燎气质不同,大田村的农家乐长在溪水和茶园边。
  村西北金山古木成荫,村南有成片的茶园和茶山,现在被叫做“龙谷丽人茶叶观光园”。此地盛产白茶和乌牛早。林荫间有“汤沐园温泉”。
  春天的时候,外国友人到这片茶园采茶让他们觉得特有面子。
  与多数原生的农家乐聚集地不同,这里处处体现着“折腾”的痕迹。村落干净,家家户户都点缀着绿植。
  农家乐创意设计大赛他们也不落下,作品是一幅幅白墙黑瓦间的涂鸦。走进村子,冷不丁看见一座在二楼的庭阁,上面的人喝茶打牌吃农家菜,下面的墙体一幅“客官来杯酒”的涂鸦。涂在茶园溪水边,甚是有趣。

  茶、温泉和土菜,让客人源源不断到这里。大田人高兴惬意,待客也热情。村人傅利青说,旺季的时候他们雇了七八个人还忙不过来,乐在心里。
  靠着这片山水,农家土菜随手拈来。春天的时候,吃春季产出的时蔬或应景的清明果,其他季节,老板娘也会热情介绍当季的菜色。
  有一锅三层塔在当地名气很大,也令多数外地人难忘。一只炖锅,底下一层萝卜,中间是煎过的老豆腐和猪血豆腐,上面铺满一层带皮五花肉。越炖越香,越入味吃起来越来劲。
一只浓郁的锅,足以记住一个村。
  村落的历史,只有当地人讲述才动人。
  沿着汤溪走,村人讲起那个被误斩后埋在大田的驸马,讲起村后那座叫“寻梦”的山林。那片深深的阔叶林,封山已经有150年。大田村祖先当年订了“禁山民约”,偷砍树木者,给全村每户分猪肉一斤的处罚。这项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沿着小夹巷走进村中间,打开一扇双叶门,里面居然藏着一个“汤溪民俗博物馆”。大到老旧的花床、耕犁,小到月饼模子、烘手炉和火柴盒。如同旧日子的时光巡礼。
  末了才知道,这1000多件藏品是村支书高桂松收集的宝贝。有心人的收纳,给游客提供了个新的驻足点。
  如果晚上途经遂昌三际线,看见万家灯火不夜村,请不要纳闷,这就是喝茶泡温泉吃农家乐的大田村。

蔡源乡大柯村
大树下,云之上,有古村

  在遂昌,梯田已经算不上哪个村庄的“土特产”,因为哪儿哪儿都一样。在高坪,你可以看万亩杜鹃,在南尖岩,可以看云海,而在大柯,就是看民居了。
  从远处看大柯村,就仿佛云上的村落,黄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梯田层层,古树如盖。保存了明末清初浙南山区古村落风貌,是浙江省摄影协会的摄影创作基地。
  大柯村仅有百余户农家,儿女们早已出村谋生,留待家中务农的大多是妇女和老人。更有不少老房都上了锁,主人在早几年就出了远门,已经久未踏上回家的路。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才使得这个地方如此安静美好。
  因为是遂昌有名的摄影创作基地,走在村里的路上,偶然遇见老人家,见我们这样带着相机前来的,会熟门熟路地告诉我们哪儿拍最好看。那一次去还是早春,村头的桃花未开,梯田里农耕未始,老人家就嗟叹不已:等梯田里有了水,那才好看啊。
  大柯村所在的蔡源乡,相传一千多年前这里有24位结拜兄弟,专为老百姓打抱不平,除恶扬善,后来成了仙。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建蔡王庙,每逢过年过节祭拜,因此名“蔡源”,是婺剧“蔡和班”的发祥地。

  如今的蔡王庙,是蔡源乡的一处景点,是当地村民集体出钱出力完成,建造时每家每户都出人来干活,由此,乡里乡亲更爱护这一处吉祥又亲切的地方。
  说起“蔡和班”,它最早建立于明代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创始人金小文,起初是提线木偶戏,后改办人戏,命名为“蔡和班”,“蔡”代表蔡源,“和”是指和睦相处、和气生财之意。按戏班惯例,供奉“唐明皇”为班主,几年后,“蔡和班”人艺并茂,名利双收,远近闻名。有“蔡和班”演出的同时就有了“蔡和”脸谱,数百年来,几经兴衰,风风雨雨,如今,在大柯村的摄影文化节上,你还可以看到“蔡和班”的演出。
  同样是在摄影文化节上,你才可以看到当地几乎失传的手艺,捏米塑与编草鞋。
  米塑是将粳米浸水10个小时,然后水磨成粉,过滤掉水份后蒸熟,搓均匀,搓后用蒸笼放在锅里,不等冷掉就要按照自己构思的形状开始手搓,成形后再上颜料。通常是花、鸟,还有西游记中的人物,逢年过节要祭祀先人的时候,便做米塑以代替各种祭品。
  还有编草鞋,我们特意去拜访了编草鞋的老人罗保仁,他满头银发,已经85岁高龄,老伴叫王金蛛,如今当然是不会有人穿草鞋了,但作为表演项目,老人常常被请出镜。我们再请他拍照时,他笑嘻嘻地牵住了老伴的手。
  蔡源乡有很多几近失传的手艺,比如捏米塑,比如编草鞋,在大柯的摄影文化节上都可以看到。

独山古寨
不老的明代古村落

  独山古寨是保存完好的明代古村落,浙江省首批3 个历史文化保护村之一,村内至今仍然完好保存着明代始建的古建筑群,是华东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古建筑群落,享有“明代一条街”之美誉。
  独山村村口就是乌溪江,村西有山挡风,并有寨墙拱卫南北两端,是浙南山区较典型的古代村寨。约在南宋孝宗年间,松阳人尚书左丞相叶梦得的曾孙叶峦移居于此,便形成村落。

  明朝时期,村里达到了最兴旺的时候,一位叫做叶以蕃的少年在殿试上中二甲第十九名,官至工部员外郎,一时文风卓盛。皇帝下了圣旨,为他在村里建了一座牌坊,上书他的名字和官职,并写就“洊膺天宠”四个大字,意思是表扬叶家再一次获得了天子的隆恩,世代忠良,以此为据。
  相应的,这叶家祠堂也成了独山村最具规模的建筑。宗祠内雕梁画栋,木雕、石刻精美绝伦,古趣盎然。那墙上砖雕都是整块的砖头先行完成雕刻,随后在搭建房屋时直接安放上去的,工程浩大。门口的石柱、石狮都是明代时的原物,虽说祠堂后来几经翻修,但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都还是清康熙年间翻修后的面貌。比如那三进六厢房的大宅子,高高的门槛和八字门依稀可见,每一道门前都有五级台阶,寓意五子登科,是大户人家的讲究。
  大户人家对于今天的独山村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村中超过2/3的人都姓叶。村中现有人口270人,依靠种植白菜、土茶为生,人均耕地一亩左右。
  村中的民居是最值得考量的部分。所谓靠山吃山,这村口的乌溪江给村民们带来的最大的财富,竟是那江里的石头。

  当年,村民们取了竹蔑片当卷尺,对从乌溪江里捞出的鹅卵石进行丈量,选取统一大小、长短和形状的石头造房、铺路。鹅卵石铺就的村中小路也许并不稀奇,可用这石头搭起来的房子却叫人叹为观止。这些鹅卵石之间似乎没有用任何黏合的材料,却拿来作为房屋最重要的基座部分,按照顺序排列叠起。
  数百年来,石头的棱角都被风雨冲刷得无比平滑,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坚固。 这样设计的原因除了就地取材,还有就是防风防潮,冬暖夏凉。在大约十排鹅卵石的基座之上,才开始搭建主屋,并用黄泥来糊墙面。
  就是这些圆圆的石头,不仅撑起了整条街道,甚至成为了整座独山古村的特色,实在令人叹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