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情如文火 遂昌行游记(肆)



破齐阵
  红色文化是遂昌的精神丰碑,青山秀水之间,亦有横刀立马,烽火硝烟的英雄故事。
  1927年1月这里建立了浙西南地区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遂昌支部;1927年10月建立了浙西南地区第一个中共县委;1928年4月,成立了浙西南地区第一支革命武装——遂昌工农革命军,7月举行了浙西南第一次武装暴动。1935年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刘英、粟裕率领下以王村口为中心创建了浙江第一块游击根据地······
  “当年鏖战此山中,热血染得乌溪红。鱼水相依深情在,浩气长存月光峰”,粟裕夫人楚青的这首诗是对将军的深情悼念,也是对那个时代所有革命者的无限追思。

火·一场烽火

王村口
集运埠头与红色古镇

  王村口的名字前面,总是有一个定语——红色古镇,因为这里革命遗存丰富,境内的天后宫、蔡相庙、宏济桥、桥西程宅是红军挺进师“八一”誓师大会、挺进师政委会和师部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其实王村口的地理位置,不仅仅在战略上意义重大,自清代康熙以来,王村口就是乌溪江上游的常年口岸,竹木柴炭的集运埠头,木材贸易兴盛,也成为通往福建浦城、衢州的官道。古朴的廊桥宏济桥就凌驾于两溪交汇处,见证了集运埠头的繁荣。那时的小镇,还被称为“小上海”,以形容它的繁华。

  乾隆59年(公元1794年),福建商人在王村口桥东村修建会馆——天后宫。这里曾是王村口的码头,人来船往,好不热闹。相传还是福建人的会馆,是专门奉祀象征出海平安的“天妃”的,天妃,也就是妈祖。
  天后宫门面不大,正门大额枋刻有“光天化日”四个字,贴了红对联,院子里也挂满了红灯笼,一团典雅祥和之气。从天后宫转入旁边的一条古街,像走进了幼时记忆里的故乡:两侧是上了年纪的木头房子,但仍是收拾得干净体面,镶牙铺子依旧做着生意。
  古街走到中段,有一座古廊桥,就是宏济桥,始建于明代,曾是遂昌、浦城以及龙泉官道的必经之路,这里也曾是一个贸易集聚点,好多商人都来这里摆摊子。所谓廊桥,就仿佛一条宽敞的走廊,又像一间长长的屋子,有屋顶,有暗红色的木墙和朱红色的横梁,檐柱上有牛腿,还有彩绘小画,桥的中间还悬挂了古色古香的灯笼,两侧每隔几米就有对开的两扇窗子。推窗观景,桥下河水静静流淌,两岸是老房子和青山翠谷,山中有薄雾,老房子的窗口晾着衣服,放着花花草草。时光仿佛静止在这里,懒得挪动步子。

  也正是在这里,1935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成立了王村口苏维埃政府,7月29日,红军挺进师在天后宫举行庄严的“八一”示威誓师大会。刘英、粟裕号召劳苦人民起来革命。
  另一处要看的则是“蔡相庙”,它建于清乾隆年间,每年7月在此祭祀当地的土地神。1935年7月,红军挺进师师部进驻王村口以后,这里成为挺进师主要领导人的办公地。
  古镇的另一处景点是月光山公园,1984年2月,粟裕将军与世长辞,遵其遗愿,将部分骨灰撒于月光山。1984年5月,在此修建月光山公园,建六角石碑亭。粟裕将军的夫人在携子女祭扫时,手植三株玉兰树,并题诗:当年鏖战此山中,热血染得乌溪红。鱼水相依深情在,浩气长存月光峰。

大柘镇泉湖寺
  1926年12月,国共合作期间,已是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候补执委、省党部金(华)衢(州)严(州)处(州)办事处主任,刚卸任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书记之职的遂昌籍中共党员唐公宪,返回遂昌创建中共组织并筹建国民党遂昌县党部。他邀请在衢州省立第八中学求学的遂昌籍中共党员谢云巢同返故里,开展工作,陈恂、杨立程等人首先成立了他的发展对象。
  1927年1月,遂昌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遂昌支部,在遂昌县立第二高等小学诞生,有党员4名,谢甫墉任书记,杨立程任组织委员,陈恂任宣传委员,隶属中共杭州地委领导。中共遂昌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播下的第一颗革命火种。中共遂昌支部旧址位于遂昌县大柘镇,在柘溪东面,包括泉湖寺及与泉湖寺共墙相连、一门互通的周氏祠堂。2003年6月,部分修复(周祠未修),面宽约31米,进深约42米,面积约1300多平方米。前坛平面呈梯形,三面围墙,正面月洞门,门内为四柱门亭,开间3.35米。门亭左右各有水池,南边池半月形,北边池长方形。修复后的泉湖寺内布置着遂昌县革命历史图片展览。
  中共遂昌支部旧址于2010年9月被遂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6年2月被中共丽水市委、丽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丽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塘岭头
  中共遂昌支部建立后,唐公宪、谢云巢随即把发展壮大中共组织的工作重点放到了自己的家乡——遂昌县北部山区,先后介绍傅以和、谢梁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27年2月1日(除夕)在塘岭头村建立了遂昌县第二个党组织——中共塘岭头支部(也称龙游支部)。该支部有党员15名,隶属中共杭州地委领导,党员分布在遂昌北部和龙游南部地区。
  中共遂昌支部和塘岭头支部建立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促进了遂昌县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展,在1927年4月1日成立的国名党遂昌县党部中,5名执行委员有3名是中共党员。正当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在遂昌兴起时,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全国各地“清党”,因主要领导人或被捕或转移,遂昌的中共组织曾一度失去上级组织的领导,至1927年6月恢复与上级组织的联系,改属中共浙江省委领导。
  1927年10月,谢云巢等秘密返回遂昌开展工作,在塘岭头村召开党员骨干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建立了中共遂昌县委,隶属中共浙江省委领导,起先由谢云巢任负责人,12月谢云巢赴上海等地活动后,改由傅以和任负责人。
  中共遂昌县委是浙西南地区的第一个县级中共组织。
  中共遂昌县委旧址位于遂昌县金竹镇塘岭头村。原为塘岭头村的傅氏宗祠,建于1903年。祠门前空坛,三面围墙,两侧开拱形门。主体建筑二进三开间,宽13.16米,进深26.13米,面积343平方米。1988年和2006年曾两次进行修缮。现祠内设中共遂昌县委革命斗争历史图片展。

门阵村
  门阵,是粟裕率领红军挺进师建立的遂(昌)宣(平)汤(溪)游击根据地的中心,是粟裕部与国民党遂昌县当局举行合作抗日和谈结束三年游击战争之地,也是解放后粟裕曾多次派员去视察并帮助建设的地方,因此,门阵人民对于粟裕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曾数次派代表赴北京看望粟裕及其家人。
  门阵国共合作抗日和谈旧址,位于遂昌县云峰镇门阵村56号,系该村张氏民房。坐西北朝东南,门前为道路,路外即小溪。房屋建于民国初期。门阵国共合作抗日和谈旧址于2006年8月被遂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10年2月被中共丽水市委、丽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丽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挺进师军民联欢会旧址位于遂昌县云峰镇门阵村村头,坐西朝东,临溪靠山。1937年10月14日门阵国共和谈达成合作抗日协议后,粟裕在门阵村白沙庙召开军民联欢会,在庙内天井处临时搭建了戏台表演木偶戏,以此告别根据地群众。抗战时期,中共组织在此创办了民众夜校。2009年10月,遂昌县在此设立了粟裕将军与门阵和谈历史陈列室。
  门阵国共合作抗日和平谈判纪念碑位于遂昌县云峰镇门阵村北端山坡上,距和谈旧址约200米。坐西朝东。亭园依山临溪,三级平台台阶拾级而上,正中建四柱歇山顶木构翼角亭,亭中立青石碑,刻叶飞题写的“遂昌门阵国共合作抗日和谈纪念碑”字样,园内种植松柏、桂花等常绿树木。同心亭位于遂昌县云峰镇门阵村村口,在国共和谈纪念亭左侧的桥中央,桥亭结合,同建于2005年,桥为长20米、宽6米、高4米的混凝土桥。亭长8米、宽5米、高3.5米、面积40平方米。为纪念红军挺进师的历史功绩,老区人民将此亭命名为“同心亭”,寓意是“粟裕将军及红军挺进师将士与民同心同德、同甘共苦”。
返回